After reading -《骆驼祥子》随感

《骆驼祥子》的小说语言是充满京味儿的,在读文的过程中觉得叙述者是一个地道的在北平生活的人。文中的方言处处可见,如”跑长趟儿“,”一气儿由交民巷拉到玉泉山“,”把那点钱炸了酱”,这种充满地方特色的行文方式,毫无违和感,反教祥子和虎妞的形象更加鲜活。这一部小说,是一个生活在小说中此情此景的旁观者的亲口描述。此外,老舍善用比喻来塑造人物形象、叙事抒情,且所用的比喻都是主人公阶级的人所容易熟悉的事物,如:

“从早到晚,由南到北,像被人家抽着转的陀螺;他没有自己”,“他确乎有点像一棵树,坚壮,沉默,而有生气”,“战争的消息和谣言几乎每年随着春麦一块儿往起长”,“钱像戒指,总在自己手上的好”……“树”、“陀螺”、“春麦”、“戒指”,且这些比喻用的恰如其分且精准,仿佛就是了祥子、当时的百姓的心理活动。不见任何华丽辞藻,反而显得贴近现实。行文似一个北平百姓的口吻,令读者对当时的社会观、空间感、价值取向有一个直接而透彻的感悟。

《骆驼祥子》中的情节是环环相扣的,老舍善于铺陈、设下矛盾。譬如,在他引出“祥子”这个人物之前,先着墨描写了北平人力车夫的生活、车夫的派别,车夫的工作时间(“拉白天”,“拉晚儿”),车夫的年纪分类(<20, 20 - 40, >40),车夫活动的街道环境,车夫的行为性格,车夫有车的不易,以及特殊的东交民巷的“洋车夫”的自傲。即便是对北平车夫这一行业不熟之人读完首章,也对车夫这一行业体系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在这样的铺垫下再引出祥子这一形象,就能清楚地像摆棋盘般将祥子安置在一个棋格上,让人对此时祥子的健壮、伟大、朴实有一个直观而系统的了解,才能对祥子丢车的痛感同身受,再能与之后祥子步步跌向深渊后的悲凉与卑劣形成具有艺术性的对比。铺陈是极为重要的,而老舍运用得极好。

祥子之前是自苦的,认为:责任,脸面 > 车 > 钱 > 健康 > 女人  <value chain>

而渐渐到小说末尾,他心中的value chain却是整个反了过来,不得不让人思索在当时满目疮痍的社会制度下,个人主义究竟为什么能导致这样的后果。在小说的末尾处忽然提及“个人主义”,是否显得突兀?   虎妞和新时代女性有所相似,她敢于追逐自己的所爱,但却不顾是否两情相悦。而翠翠则正好相反,她没有那种为爱献身的胆量,只有那种属于湘西边城的似水温柔。